总买在顶点

1.7k 词

普遍规律分析

炒股的朋友大概率都经历过这种场景:行情火得不行,身边人都在聊某只股票,抖音、朋友圈、财经博主全在喊多。你一咬牙进去了,结果刚买完,股价就掉头往下。最后只能尴尬地安慰自己一句:是不是我买的姿势不对?

“当菜市场大妈都在讨论股票的时候,那这波行情就要见顶了”,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。

其实,这不是个例,而是普遍规律。为什么普通人总是买在顶点?
今天想跟大家聊聊这个自我实现的陷阱。

先看点数据,2000 年科网股泡沫最疯狂的时候,美国散户开户量创历史新高,结果没过几个月,纳指腰斩。

2021 年美股、加密货币大火,Robinhood 下载量在一季度冲到顶峰,Coinbase 新用户数飙升。结果呢?比特币从 6 万跌到 3 万,美股科技股一顿暴杀。

再看现在:谷歌搜AI 股票,Nvidia的热度在 2025 年 6 月达到顶点,刚好对应 AI 概念股的一波短线见顶。

这背后,其实就是群体心理:越是价格涨到离谱的时候,越是吸引新玩家蜂拥而入。
为什么?因为人性。

三大陷阱

1. 从众效应:别人赚钱=我也要上车

人在投资里最典型的心理,就是怕错过。
当你发现身边朋友靠 Nvidia 或比特币赚大钱时,你不会冷静思考基本面,而是本能地觉得:我是不是要赶紧跟上,不然机会就没了?
大学的时候,行为金融学里,这就叫从众效应,群体的热情反而成了风险的放大器。

2. 损失厌恶:跌时不敢买,涨时拼命追

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研究过一个现象:人对亏损的敏感度大约是对盈利的 2 倍。
这就是为什么市场低点没人敢买,大家怕再跌;而涨到高点时,大家反而一窝蜂冲进去。
普通人总是买在让自己感觉安全的时候,但那往往已经是高位了,好吧大家潜意识里还是一个安全感比较缺乏的状态。

3. 叙事经济学:故事比数据更有杀伤力

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·席勒提出过一个概念——叙事经济学。就是故事比数据更能驱动市场。
就从推特来说,来推特吃瓜的,看故事的,比看技术面的数据的人多多了,然而AI 是现在最大的叙事:
AI 会改变一切;Nvidia 是新石油;微软要靠 Copilot 重写生产力
这些故事有没有道理?当然有。但问题是,市场会先把预期炒到天花板,再慢慢等现实跟上。散户买入的那一刻,往往就是故事最性感的时候。
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啊,2000 年科网股,99 年底到 2000 年初,大量散户开户涌入,结果买在顶点。
2021 年加密货币,Coinbase 上市当天,股价收盘大跌,成为加密牛市的分水岭。
2025 年 AI 概念,谷歌搜索热度飙升、散户资金狂涌 ETF,短线见顶。
这里朋友们已经发现了,市场顶点的标志往往不是专业机构喊泡沫,而是普通人疯狂追涨。

目前局面分析

现在的美股又一轮自我实现的陷阱?来看现在的局面。
1.Nvidia、Meta、微软的估值已经远远跑在盈利兑现前面。
2.散户情绪却是最兴奋的:基金流入数据显示,美股大盘 ETF 在 7 月录得年内最大单周净流入。
3.各种财经号、博主都在喊AI 永远涨,朋友圈里都有人晒 Nvidia 收益。
这种氛围就是典型的情绪陷阱:
价格高 → 新闻热 → 散户跟进 → 推高价格 → 更多人进场 → 泡沫加速。
最后呢?价格只要稍微一回调,信心就崩塌,踩踏出现。

逆向思维

那问题来了,普通人有没有办法跳出这个循环?能不能避免这个接盘侠命运?
我们要学会逆向思维,如果你发现,身边每个人都在讨论某只股票、某个行业,那往往已经是高位,真正的机会,通常是在没人关心的时候,不要人从众,不要人从众,不要人从众。

看情绪指标:
别光盯着股价,多看看市场情绪。
比如 VIX(恐慌指数)、AAII 散户情绪调查Google Trends 搜索量,当这些指标都在极端位置时,说明市场已经过热。
要学会仓位管理,不要一口气梭哈,把子弹打光,留有余地,才能在市场回调时低位加仓。

最后一点,就是要接受你的不完美,你说kol全是预测的很准吗,买在最低点、卖在最高点,属于是霸总小说看多了,真正赚钱的核心是要避开最危险的时刻

**市场从来不缺信息,缺的是冷静。
普通人总是买在顶点,不是因为他们傻,而是因为他们无法克服贪婪和恐惧。
记住一句话:市场最大的陷阱,不是信息不对称,而是情绪不对称,当所有人都觉得不会再跌的时候,风险就悄悄埋下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