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类问题当作回归问题分析
回归输出的是一个数值,而分类的目的是将输入进行归类。一种简单的方法是将类别视为数值标签进行回归,但如果类别之间没有内在的数值关系,这种方法可能会产生问题。
一个常见的误区是直接用回归的方法来处理分类问题。比如,给“猫”赋予标签1,“狗”赋予标签2,“猪”赋予标签3,然后用一个回归模型去预测这个数值。
这样做有什么问题呢?
隐含的顺序关系:这样做会给模型一个错误的暗示,即这些类别之间存在某种数学关系(例如,狗是猫和猪的平均值?猪比狗更“大”?)。这在大多数分类场景下是不成立的。
多分类的局限:如果类别之间没有明确的顺序,这种方法很难扩展到多分类问题。
正确地表示分类目标: One-Hot 编码
概念:One-Hot 编码是一种将类别变量转换为机器学习算法易于处理的形式的方法。它将每个类别表示为一个向量,向量的长度等于总类别数,其中只有一个元素是1(表示当前类别),其余所有元素都是0。
举例:
类别1: [1, 0, 0]
类别2: [0, 1, 0]
类别3: [0, 0, 1]
这样做的好处是,类别之间是相互独立的,模型不会错误地...
搞懂Docker核心概念第一站:初识Cursor与开发容器(Dev Container)一切的开端,是AI为我总结了视频内容:一个名为Cursor的AI代码编辑器,可以通过自然语言,自动为一个项目配置好包含Docker的开发容器(Dev Container)。
我的第一个疑问是:“这不就是把项目打个包吗?有什么用?”
学习笔记1:为什么需要开发容器?为了解决“环境一致性”
我了解到,这“简单的一步”解决了开发者最大的噩梦之一:“在我电脑上能跑,在你电脑上就不行”。
传统痛点:团队成员的电脑系统、软件版本、库版本各不相同,导致代码无法统一运行,大量时间浪费在搭建和调试环境上。
容器化解决方案:通过一个配置文件(devcontainer.json和docker-compose.yml),将项目的运行环境(操作系统、Python版本、所有依赖库、甚至数据库服务)代码化。
最终效果:任何拿到这个项目的人,只需一键(视频中是Cursor的AI指令,传统方法是docker-compose up),就能在几分钟内复刻出一个与我100%一致、完全隔离的开发环境。
第二站:深入Docke...
dict和set1. 结构上的区别:
类型
键(Key)
值(Value)
示例
dict
有
有
{'a': 1, 'b': 2}
set
有
没有
{'a', 'b'}
dict 是**键值对(key-value)**的集合。
set 是只有键(key)没有值的一组唯一元素。
2. 用途上的区别:
dict 用于建立键与值的映射,例如地址到位置、用户名到ID等。
set 用于快速查找是否存在、去重、集合运算等,例如判断某个元素是否出现过。
3. 操作上的区别:dict 常见操作:1234d = {'x': 1, 'y': 2}d['z'] = 3 # 添加键值对value = d.get('x') # 查找键对应的值del d['y'] # 删除键值对
set 常见操作:1234s = {'a', 'b'}s.add('c') # 添加元素s.remove('a') # 删除元素exists = 'b' in s # 判断是否存在
...
思路判断链表是否为回文,可以通过快慢指针找到链表中点,然后反转后半部分链表,接着从头和反转后的部分逐一比较值是否相等。为了达到 O(1) 空间复杂度,我们不能使用数组或栈辅助存储值,必须在原链表上操作。
解题过程边界判断:如果链表为空或只有一个节点,直接返回 True。
找中点:使用快慢指针,fast 每次走两步,slow 每次走一步,slow 停下时刚好位于链表中点。
反转后半部分:从 slow 开始反转链表,获得 reverse_head。
比较是否相等:用两个指针,分别从 head 和 reverse_head 出发,同时遍历并比较值是否一致。
返回结果:只要有任意一组值不一致,就返回 False;否则返回 True。
复杂度分析时间复杂度:O(n)找中点:O(n)反转链表:O(n)比较两半链表:O(n)空间复杂度:O(1)只用了若干指针变量,无额外数据结构
实现链表翻转功能双指针解法:定义好一个cur和一个pre的指针cur=headpre=none现在的目的是把链表的指向改变。先考虑第一个元素时在链没断之前,先用temp指针保存好第二个节点。修改第一个节点的指向。直...
【终极指南】吃透机器学习环境配置:从Conda、CUDA到Docker容器化大家好!在机器学习的旅程中,一个稳定、可复现的环境是成功的基石。
第一部分:核心理念——为何环境配置如此重要?任何机器学习模型的运行,都离不开一个精确配置的环境 。一个好的环境配置实践,能为您带来以下核心优势:
隔离性:确保不同项目间的依赖库互不干扰,避免版本冲突 。
可复现性:让您的代码在任何机器上都能得到相同的结果,这在学术研究和工业生产中至关重要 。
易于迁移:方便地将整个工作环境打包、迁移,实现快速部署 。
第二部分:入门必备——包管理工具 (Conda & Pipenv)包管理工具是环境配置的第一步,它们帮助我们创建独立的虚拟环境并管理项目所需的各种软件包。
1. CondaConda是一个开源、跨平台的包和环境管理系统,功能强大且社区支持广泛 。
创建环境: conda create -n test_env
安装包 (以PyTorch为例): conda install -n test_env pytorch torchvision torchaudio cudato...
思路概述
利用栈的 先进后出(LIFO) 特性,先顺序遍历链表,把所有节点压入栈;
弹出栈顶节点时正好是原链表的尾节点,依次连接即可得到反转链表。
具体步骤
初始化空栈 st;
遍历链表 head,将每个节点压入栈中;
栈顶弹出节点作为新链表头 new_head,并维护一个可移动尾指针 cur;
每次出栈一个节点:
先断开该节点原来的 next(防止形成环);
接在新链表尾部 cur.next = node;
移动尾指针 cur = node;
循环结束后,cur.next = None 并返回 new_head。
复杂度分析
时间复杂度:O(n),遍历一次压栈,一次出栈;
空间复杂度:O(n),栈存储了全部节点引用。
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# Definition for singly-linked list.# class ListNode:# def __init__(self, val=0, next=None):# self.val = val# ...
深度学习与人工智能的核心原理解析引言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什么?从早期的符号主义到现代的大规模神经网络,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诸多变革。本文以一个函数为起点,带领读者逐步理解人工智能背后的核心思想,包括神经网络的构建、训练方法,及其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。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,你将掌握深度学习如何通过不断调整参数,实现对复杂现实世界的有效建模,为理解当下大模型技术打下坚实基础。
背景人工智能早期的思路是符号主义,试图用精确的函数描述世界的所有规律。然而,现实世界的复杂性远超人类编写明确函数的能力,例如图像识别中简单的“猫”与“母”的判别,对计算机来说却是难题。为此,人们转向连接主义,通过构造近似函数模型来处理复杂问题。这一思路催生了神经网络,通过层层非线性变换实现对复杂数据的拟合。训练神经网络的核心在于寻找最佳参数,使得模型输出与真实数据误差最小。随着技术进步,深度学习模型逐渐发展出多种结构以适应不同类型数据,如卷积神经网络(CNN)处理图像,循环神经网络(RNN)处理序列数据,进而到Transformer架引领的自然语言处理革命。
主要观点1. 连接主义与函数拟合的基本思想
传统符号主...